「當初就和你說,不要吃肉,吃太多肉會致癌,你就是不聽,小區的張大爺早幾年癌癥去世,他生前最愛吃的就是肉,你還不信。」李阿姨大聲地對兒媳婦說道。
李阿姨的兒媳婦今年28歲,自去年生完孩子后,為了保持好身材,她在網上總結了一套飲食食譜,每天 把牛肉當主食,米飯、面條這類的碳水完全不沾。
吃了一個月后,她就出現了 便血癥狀,但她覺得這是孕期得的痔瘡發作了,沒有太當回事,自行涂藥處理后,癥狀的確有所緩解。之后,王阿姨的兒媳婦就恢復只吃牛肉當主食的飲食方式。
幾個月過去后,她身上出現的 便血次數越來越多,服藥后也難以緩解。在家人的勸說下,她去醫院做腸鏡檢查,經檢查發現 直腸上存在異常病灶,后續的病理活檢確診為 直腸癌。
據國家癌癥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, 2020年全球新發癌癥病例 1929萬例,其中 我國新發癌癥 457萬例,占比達23.7%,在世界范圍內排名第一。
而我國在肉類的消費上,也在世界范圍內名列前茅。有關數據顯示,我國14億多的人口 每天需要消耗23萬噸的肉,計算一下平均 每人每天攝入量為 164g。相較于膳食指南推薦的日均40-75g禽畜肉攝入量,高出了不少。
而世界衛生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癥機構更是把 紅肉和加工肉列為致癌物,這讓不少人都認為我國癌癥高發和吃肉有著莫大的關聯。
那 吃肉真的致癌嗎?先來看一項大規模研究。
2020年10月,一項發表在《國際流行病學雜志》上的研究指出: 紅肉與加工肉攝入過多,與多種癌癥的發生之間存在關系,其中又以 結直腸癌的關系最為明顯,所以兩種肉確實要少吃。
該研究共納入近47.5萬余名受試者數據,通過對比發現,紅肉/加工肉攝入量每日增加70g,與 結直腸癌患病風險增加32%相關;每日多攝入20g加工肉,與結直腸癌患病風險增加18%相關;紅肉每日多攝入50g,則與結直腸癌發病風險增加36%相關。
為什麼這兩種肉會增加患癌風險?
紅肉內的血紅素較為豐富,該物質進入體內后會在腸道內分解成 N-亞硝基化合物。該物質容易導致 DNA損傷,繼而增加癌細胞出現的風險。
而 加工肉在生產過程中會 添加亞硝酸鹽、硝酸鹽等物質,這些物質容易對腸道細胞帶來損傷,增加患癌的風險。
紅肉雖然不健康,但并不代表完全不能吃肉。 肉類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、維生素B12和鐵、鋅等礦物質,為人體提供必要的營養元素, 尤其是老年人,如果長時期不吃肉,缺少蛋白質,很容易出現健康問題。
心臟衰竭和世界急性心力衰竭大會上, 一項涉及11個國家的聯合調查指出, 攝入較多的蛋白質(主要來源雞蛋、肉)的老年人,相較于吃素多的老年人, 患癌風險更低,也更長壽。具體來看,每日蛋白質攝入>40g的老年人,死亡率僅為18%,而攝入<40g的老年人,死亡風險會上升至31%。
那老年人吃什麼肉比較好?相比于紅肉和各種加工肉,老年人可以多吃以下兩種富含優質蛋白的肉類。
魚肉:魚肉內有多種不飽和脂肪酸、維生素D、硒等元素,可幫助保護心血管健康,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和死亡率。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內科吳巧琪指出,魚類是優質蛋白的主要來源之一,100g內約含有20g的蛋白質。日常可適當多吃魚肉,其富含多種身體所需的 氨基酸、不飽和脂肪酸、DHA等成分,對健康有益。
雞肉:雞肉的蛋白質含量在16~20%左右,且 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。相較于紅肉,其含有的 飽和脂肪含量較低,更適合老年人食用。
肉制品是身體獲取營養的重要食物之一,想要健康地吃肉,這幾點一定要注意。
1、食物要多樣化,不要只吃肉
肉一定不能作為食物攝入的主力軍,日常飲食要包括谷薯類、蔬果類、蛋奶類、大豆堅果類等,建議每日攝入>12種食物,每周>25種。建議每日攝入谷薯類250~400g、蔬菜300~500g,其中深色蔬菜占比一半以上、水果200~300g。
2、吃優質蛋白,少吃紅肉加工肉
肉類可優先選擇魚、禽類和蛋,當然紅肉也能適當吃,建議吃瘦肉,每周可分別攝入魚、禽畜肉、蛋類280~525g。
3、肉類烹飪方法要科學健康
烹飪時盡量選擇蒸、煮、燉等清淡的方式,避免使用烤、油炸、煎制等高油脂的方式。
肉對于健康而言是不可或缺的,但日常吃肉要注意有選擇地吃,不能盲目地只吃肉,飲食要保持均衡和多樣化。
代表者: 土屋千冬
郵便番号:114-0001
住所: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
資本金:2,000,000円
設立日:2023年03月07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