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劉家里平常分工特別明確,媽媽做飯他洗碗。晚飯后媽媽會去樓下和鄰居跳廣場舞,小劉就在家里負責收拾廚房。
昨天,吃完飯后媽媽照例出門去跳廣場舞。但時間才過了半小時,媽媽就急匆匆地回來了。看見小劉在用洗潔精急忙制止了,還要把家里的洗潔精都丟掉。這讓小劉覺得詫異,好好的又是怎麼了。
媽媽解釋道,剛才跟鄰居聊天說到洗潔精,還看了個視訊說 洗潔精里都是有害成分,經常使用會致癌。
對此,小劉覺得特別無語,媽媽總是聽風就是雨的,家里這麼多年一直用洗潔精也沒見出事。但媽媽鐵了心要把洗潔精扔掉,并說等到真出事可就來不及了。
到底洗潔精有沒有傳言中的那麼可怕?它真的有毒且致癌嗎?
數據顯示,2020年我國新發癌癥 457萬例,因癌癥死亡的人數高達300萬人次,在世界范圍內排名第一。如此高發的癌癥,與使用洗潔精之間真的有關系嗎?
了解這個問題之前,我們需要先知道洗潔精內的成分有什麼。它的主要成分包括有增稠劑、防腐劑、烷基磺酸鈉、脂肪醇醚硫酸鈉等, 這些成分均不具有致癌作用。
之所以有致癌的說法呢,是因為一些商家會在洗潔精內 添加甲醛作為防腐劑,當洗潔精內的 甲醛含量超標時,的確可能會帶來致癌風險。
但國家對此有相關的標準,洗潔精GB/T 9985-2000中的強制 標準為甲醛含量需≤0.1mg/g,這個含量的甲醛不會對身體產生傷害,對此無需過多擔心。 日常購買洗潔精要注意選擇正規品牌,盡量不要購買小作坊生產的產品。
雖說正規的洗潔精不會威脅健康,但在清洗完畢后,餐具上可能會殘留一些洗潔精,這些殘留物是否會威脅健康呢?
有學者曾專門對此進行過實驗, 分別選擇了三款不同品牌的洗潔精,并用其清洗餐具。在清洗一次、兩次、五次后分別對餐具上的洗潔精殘留量進行了測量,結果顯示:
① 清洗一次:殘留量分別為0.12mg/cm²、0.11mg/cm²、0.15mg/cm²;
② 清洗兩次:殘留量分別為0.06mg/cm²、0.05mg/cm²、0.07mg/cm²;
③ 清洗五次以后:殘留量均為0.01mg/cm²。
根據GB14934-1994國家標準規定,洗滌劑的殘留應 <0.1mg/cm²,也就是說沖洗2次后的殘留量就符合國家標準了。
看到這里,很多人還是覺得有點害怕,5次以上的沖洗依舊會有殘留,那這些殘留是否會威脅健康呢?
《國家食品安全標準》曾對洗潔精進行過檢驗,洗潔精內的表面活性劑屬于無毒的標準等級,與小蘇打、食用鹽屬于同等級的物質,不會對健康帶來傷害。
但是洗潔精具有很強的去油污功能,在清洗時也會帶走人體表面的油脂,讓皮膚表層的保護性脂質破壞,容易傷手。在使用洗潔精的時候要注意避免讓其直接與皮膚接觸,可佩戴手套,在洗完之后再對塑膠手套沖洗下即可。
洗潔精不會給健康帶來額外的負擔,但在選擇洗潔精的時候要注意,避免購買這幾種。
1、芳香型洗潔精
香味較大的洗潔精容易給呼吸道帶來較大刺激,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進行的一項研究指出,33%的人在接觸了芳香產品后,會出現偏頭痛、哮喘發作、頭暈、噁心等癥狀。對此,研究人員分析認為與這類產品會釋放化學污染物相關。
2、液體渾濁、分層的洗潔精
正常情況下,洗潔精液體應該是均勻且透明的,如若發現洗潔精出現液體渾濁、分層以及味道怪異的情況,則要警惕可能是變質引起,要及時將其丟棄,不能繼續使用。
3、廉價的散裝三無洗潔精
購買洗潔精時要認準有生產廠名、生產衛生許可證、生產廠址的正規產品,這些信息在外包裝上均可體現,如果沒有的話則說明是三無產品,可能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。
2016年起實施的《GB 14930.1-2015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洗滌劑》中將洗潔精分為了A、B兩類,其中A類是指可直接清洗食品的洗滌劑,B類則用于清洗餐具、設備、容器以及食品包裝材料等,不能直接與食品接觸。
國標規定,在產品的最小銷售包裝上應標明產品所屬類別(A類、B類),其中A類產品可以標識「可直接接觸食品」。
圖源上海疾控
日常在使用洗潔精時,要注意這四點。
一是避免讓皮膚直接與洗潔精接觸,最好是佩戴手套清洗; 二是購買洗潔精要選擇正規品牌的,避免購買到三無產品對自身健康產生威脅; 三是洗滌后的餐具最好要沖洗3次以上,這樣做可減少殘留; 四是餐具要定期進行高溫消毒。
洗潔精作為生活中常用的家清產品之一,正常使用的前提下不會威脅健康,對此無需過多擔心。
代表者: 土屋千冬
郵便番号:114-0001
住所: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
資本金:2,000,000円
設立日:2023年03月07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