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要再這樣下去,那才是真的危險!」營養科的醫生對著病人說道。
患者秦叔,170的身高,體重50公斤不到,70多歲瘦成了皮包骨。之所以如此瘦弱,并不是生活條件不好,而是自己固執—— 他認為通過挨餓,可以讓癌細胞「餓死」。
原來半年前,秦叔做了賁門癌手術,之后所有他認為或是知道的「發物」,如牛肉、雞蛋、魚類等,他都不吃了,只攝入他認為的健康膳食,如蔬菜水果,認為這樣癌細胞就會餓死。
就這樣,秦叔的家人看著秦叔從原本還算有肉的身體,成了現在骨瘦嶙峋的樣子。前幾天秦叔突然暈倒在地,被緊忙送往醫院檢查,醫生發現他已經出現了嚴重的營養不良,身體十分虛弱,幸好輸了幾天的營養液,秦叔的身體慢慢恢復了過來。
醫生告訴他,單純通過忌口所謂的「發物」來預防癌癥復發,是很不靠譜的行為,得多吃富含蛋白質的食物才有助身體恢復,提高免疫力。
中醫對發物的認識,在《本草綱目》就有記載:凡服藥,不可雜食肥豬、犬肉、油膩羹、腥臊陳臭諸物。
其實發物的概念比較模糊,有狹義和廣義之分。
狹義的發物,指具有辛溫、發散、甘溫補益特性的食物。食用后,患者會有 口干、便秘、牙齦腫痛、潰瘍、瘡瘍,以及過敏等表現。
廣義的發物則是指在患病過程、疾病后康復期間、或者疾病愈后等時期, 進食某些食物,會加重病情、不利于病情恢復或導致舊病復發。
從中醫的角度看,「發物」就是指容易誘發某些疾病或加重疾病的食物。于是為了避免這種情況, 在患者生病或吃藥時,就有了「忌口」說法。總的來說,「發物」忌口是因人、因時、因病而異的,如圖:
那關于流傳的「雞蛋和牛肉是腫瘤的發物,吃多了會加速癌癥復發」的說法,有依據嗎?
先說說雞蛋,雞蛋是優質蛋白來源之一,其含有卵磷脂、葉黃素、玉米黃素等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營養價值非常高。
根據膳食指南建議,應每天攝入一個雞蛋, 尤其是老年人跟腫瘤患者,雞蛋提供的蛋白質更有利于保證身體各功能運作。
癌癥患者同樣可以吃牛肉,控制好食用量即可。牛肉中同樣是優質蛋白來源,腫瘤是一種消耗性疾病,治療期間,身體虛弱,更需要進食蛋白質補充營養。
不過牛肉等紅肉,被列為2類致癌物,即有可能會引起癌癥發生。因此在食用量上,應有所限制, 建議每周吃紅肉不應超過500克。
腫瘤患者不注意營養,最終身體會發生什麼變化?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綜合科副主任叢明華表示, 腫瘤是餓不死的,最終餓壞的一定是人。
實際上, 癌癥的復發或轉移,主要與身體抵抗力有關。體內原本存在的癌細胞沒有完全消滅,就會出現血行或淋巴播散,而這些都與食物無關。
然而當人餓著肚子,體重持續下降,免疫力也會下降,失去「細胞戰斗力」,腫瘤只會發展的更快,也容易轉移。
此外,盲目忌口也是不妥當的。腫瘤患者由于病痛折磨、味覺改變等原因影響,本就食欲不佳。若是再盲目進口,只會出現營養不良的情況。 營養不良則會嚴重影響患者治療反應、康復時間即生活品質,讓治療效果大打折扣。
所以說,腫瘤患者應樹立正確的飲食觀念,科學研究證明: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證據顯示,哪一種食物會明確造成腫瘤的復發和轉移。所謂的「發物」,像豬肉、牛肉、鯽魚等都是可以正常攝入的。
對于癌癥患者來說,應該改變自己的不良飲食習慣,真正需要忌口的是一些可能/明確致癌的食品物。
1、油炸食物
油炸食物熱量非常高,容易引起肥胖。反復煎炸的油,含有的致癌物較多,是引發多種癌癥危險因素。高脂飲食還會刺激腸道肝細胞激增,從而引起細胞變異。
2、腌制食品
很多老一輩人都喜歡吃腌制類食品,認為其便于存儲,且有特殊風味。 但這類食物往往含有大量的硝酸鹽,會在胃內與胺結合成亞硝胺,這是一種極強的致癌物,會導致消化器官癌變的幾率提升。
3、熏烤類食物
夏天到了,少不了烤串、烤鴨等熏烤類食物吊起胃口。但這些食物在制作過程可產生大量的多環芳烴物質,這種物質可造成細胞突變,引發癌癥。
4、含棕櫚油的食品
棕櫚油因價格低、熱穩定性好,常被用于方便面、餅干、面包、炸雞等食物中。然而研究發現, 棕櫚油中的棕櫚酸,會讓腫瘤轉移灶的侵襲性和大小顯著增加。
因此對于癌癥患者,選購食物時,最好看一下配料表,是否含有棕櫚油。
腫瘤患者怎麼吃,其實并不難——平時應盡量挑選新鮮食材,少吃腌制和隔夜食物;適當多吃富含蛋白質的食物,以及蔬菜水果,食物選擇多樣化一些。同時患者也要規律作息,適當運動,有助提高免疫力,降低癌癥復發的風險。
飲食對于癌癥的影響,只是很小一部分,所謂「牛肉發物引起癌癥復發」「綠豆湯一直腫瘤」等,都是盲目夸大,并沒有實際的科學證據。面對良莠不齊的信息,希望大家通過正確的科普分辨。
代表者: 土屋千冬
郵便番号:114-0001
住所: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
資本金:2,000,000円
設立日:2023年03月07日